2019年9月17日,在首钢冰球馆,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揭开面纱,两个吉祥物连接未来和传统,融合体育与文化,体现继承与创新,是中国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的又一次完美结合。
本次吉祥物征集活动,借鉴2008年奥运会和近几届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经验,经过专家评审、修改深化、社会评议、法律查重和审批等程序。每个环节都凝聚了业界专家、筹办人员、创作和修改团队等有关方面人士的智慧与心血,最终被永久地记录在奥林匹克的历史上。
冰墩墩、雪容融同时亮相
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同步征集和评审,体现了“两个奥运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样精彩”的承诺,也确保了两个奥运会吉祥物既有区别又能达到视觉形象的统一。
两个吉祥物诠释了科技梦想与文化情怀。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以熊猫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将熊猫形象与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相结合,体现了冬季冰雪运动和现代科技特点。头部外壳造型取自冰雪运动头盔,装饰彩色光环,其灵感源自于北京冬奥会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流动的明亮色彩线条象征着冰雪运动的赛道和5G高科技;左手掌心的心形图案,代表着主办国对全世界朋友的热情欢迎。整体形象酷似航天员,寓意创造非凡、探索未来,体现了追求卓越、引领时代,以及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冰,象征纯洁、坚强,是冬奥会的特点。墩墩,意喻敦厚、健康、活泼、可爱,契合熊猫的整体形象,象征着冬奥会运动员强壮的身体、坚韧的意志和鼓舞人心的奥林匹克精神。
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以灯笼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灯笼代表着收获、喜庆、温暖和光明。顶部的如意造型象征吉祥幸福;和平鸽和天坛构成的连续图案,寓意着和平友谊,突出了举办地的特色;装饰图案融入了中国传统剪纸艺术;面部的雪块既代表“瑞雪兆丰年”的寓意,又体现了拟人化的设计,凸显吉祥物的可爱。灯笼以“中国红”为主色调,渲染了2022年中国春节的节日气氛,身体发出光芒,寓意着点亮梦想,温暖世界,代表着友爱、勇气和坚强,体现了冬残奥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和激励世界的冬残奥会理念。
雪,象征洁白、美丽,是冰雪运动的特点。容,意喻包容、宽容、交流互鉴。融,意喻融合、温暖,相知相融。容融,表达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发展的理念,体现了通过残奥运动创造一个更加包容的世界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北京冬奥组委专职副主席、秘书长韩子荣表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通过吉祥物的发布,向世界展示新时代中国的精神风貌、发展成果和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展现中国广大民众对冰雪运动的热爱和对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期待,表达中国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借力“征吉”普及奥运
2018年8月8日,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十周年之际,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全球征集启动仪式隆重举行。
吉祥物全球征集时间为2018年8月8日至10月31日。为充分展现共享办奥、开放办奥理念,北京冬奥组委开展了多维度、多视角的征集推广活动。
为了让更多孩子了解冬奥、爱上冬奥,北京冬奥组委联合教育部,于2018年9月开始在全国中小学中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我心中的冬奥吉祥物”主题活动,利用官方网站和官方微信公众号吉祥物征集专栏、美术课和主题班会等形式,动员中小学生参与吉祥物创作。
据统计,全国超过4.5万所中小学校近1500万名中小学生参与了该活动,体现了广大青少年对北京冬奥会的高度关注和高涨热情。
与此同时,北京冬奥组委也充分动员专业设计机构广泛参与,先后赴北京、石家庄、上海、沈阳、长春、杭州、西安、广州等多地美术院校,向各省区市设计专业师生和设计机构进行专题宣讲。与中央美术学院共同举办冬奥吉祥物设计论坛,并联合国内10所著名美术学院发起“为2022冬奥设计”联合倡议。在2018年国际冬季运动(北京)博览会和北京国际设计周上,也进行了吉祥物征集推介活动。
从2018年10月20日起,吉祥物全球征集设计方案开始进入为期10天的交稿阶段,中外应征者络绎不绝。
吉祥物征集活动历时84天,共收到设计方案5816件。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均有征集作品提交。
——境外作品来自五大洲35个国家。
——在征集活动的投稿者中,年龄最大的75岁,年龄最小的3岁。
严谨评审找准方向
按照能够代表国际和国内业界公认的专业水平,对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形象景观、品牌管理、传播战略有深入的研究,了解青少年群体特点,具有丰富评审经验的原则,北京冬奥组委邀请国际、国内18名知名专家和运动员代表组成了吉祥物专家评审委员会。
经过评委们推选,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副会长蒋效愚担任评委会主席。评委涵盖了造型艺术、艺术理论、体育奥运、动漫影视、儿童文学等,具有广泛代表性和专业性。
2019年1月7至8日,北京冬奥组委组织召开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全部吉祥物有效征集作品进行初评和复评。可容纳400人开会的首钢文馆,5816件应征作品整齐码放在上百张白底桌子上,每件作品都隐去应征者的姓名、单位,呈现给评委的只有作品本身。
在这些作品中,有以动物为原型的麋鹿、熊猫、老虎等,有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题材的麒麟、灯笼、舞龙舞狮、长城、华表等,有突出冰雪元素的冰人、雪人,还有时尚、卡通类的各式造型。
初评是整个评审工作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创意方向。通过不记名方式,评委从有效方案中选出100件,进入复评。在初评过程中,评委还有5票复议提名权,向其他评委介绍自己喜爱但没有被涵盖的作品,以此来最大限度确保优秀作品不被遗忘。而复评的主要任务是从100件中选出10件,提交给北京冬奥组委审议。
经过初评和复评,专家评审委员会通过打分排序评选出10组候选设计方案。入选的吉祥物设计方案涵盖中国特有珍稀动物、汉字、动漫造型、生肖瑞兽、冰雪运动元素、互联网表情包、春节年俗图形等类别。其中,9组设计方案为专业设计机构和专业设计师投稿,1组设计方案为小学生投稿。而冰墩墩的部分修改设计也借鉴了这件小学生作品的灵感。
蒋效愚表示,与2008年奥运会相比,这次吉祥物应征作品数量大大提升,反映出经过2008年奥运会洗礼,设计界对体育和奥运的了解和参与度有了很大提升,孩子们的作品也很多。在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大背景下,吉祥物征集也是宣传普及冬奥的过程。
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高级专家、北京冬奥会会徽和冬残奥会会徽设计者林存真与2017年设计冬奥会徽对比说,吉祥物需要比会徽更强调设计、定位、延展和创新等各方面。而且如今吉祥物面对的孩子是“00后”甚至“10后”,他们成长在互联网时代,对吉祥物的创新思维和表达有着更高要求。
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部长常宇表示,后续需要根据选出的方向进行大量修改工作。
现代著名儿童作家、曾经参与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评审的郑渊洁说,吉祥物要有中国元素,也要让孩子喜欢。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看到如此多应征作品后非常震撼,“这是5000多个对于我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高度认同感。”
瑞士洛桑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埃里克斯·乔治亚科普洛斯说,他看到设计的作品既有来自小孩的,也有来自专业机构的,这种多样性让他印象深刻。曾任里约奥组委特许经销、零售总监的西尔马拉·穆尔蒂尼指出,阐释吉祥物背后的故事很重要。
冰墩墩渐次揭开
在吉祥物评审过程中,冰糖葫芦的创意作品入围前十,这就是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最初的创意来源。这一作品来自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团队。
2018年10月10日,冬奥组委宣讲团来到广州美院进行宣讲。虽然那时距离征集截止日期已经很近,广州美院党委书记谢昌晶当即表示,要举全校之力做好设计的征集工作。他们第一时间组建了吉祥物设计团队,同时明确了此次将以集体创作的形式进行作品的创作和署名。
在初评和复评之后,2019年1月20日,北京冬奥组委主席办公会议指出,吉祥物设计方案的深化修改要突出冬奥元素、中国元素,造型要生动可爱、富有创意、被多数人认可。会议从10组吉祥物入选设计方案类别中,研究确定了深化修改类别。其中,冰糖葫芦方案位列其中。
1月25日,冬奥组委遴选了10名吉祥物设计方案修改专家,正式组建吉祥物设计方案修改专家组,为每一组设计团队都提供指导建议。
同一天,冬奥组委正式向广州美院设计团队发出邀请,要求团队对自己的入围作品进行修改。
短暂开心过后,设计团队迎来的是长达7个月的漫长且高压的修改过程。从最初的冰糖葫芦,到最终的冰墩墩,他们进行的大大小小修改不计其数,草图上万张,相关文件累计超过100G。
按照冬奥组委的要求,广州美院设计团队需要在年初九递交围绕这件作品的第一轮修改方案,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春节假期“泡汤”了。但大家没有怨言,正月初三早上八点半,全体成员准时出现在广美昌岗校区综合设计楼705工作室。这个工作室也成为接下来7个月,设计团队的主阵地。
冰糖葫芦的创意正是出自广州美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刘平云之手,他说冰糖葫芦是他儿时对北京的记忆,而且糖葫芦外表的“冰壳”也与冰雪运动“或多或少有些联系”。
设计团队在元宵节前一天交出了第二份修改方案。经过短暂但又漫长的10天等待,新的修改意见是保留冰壳的创意,尝试围绕其他珍稀或特色动物展开设计。广美设计团队在冰壳里做了许多尝试,有鹿、虎、兔子,考虑到冬奥会正值春节,他们还设计了元宵、饺子等等。
出于保密需要,每次递交修改方案,都需要团队成员从广州“人肉快递”到北京冬奥组委,有的成员往返北京近20次,有时为了提升效率,还要当天往返。广美设计团队负责人、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曹雪笑言,这7个月来京的次数已经超过他整个上半生来京的次数,“我原本最讨厌坐飞机,但现在已经习惯了,反倒是(冬奥组委)林老师几天不叫我来,我就难受。”
曹雪说的林老师就是林存真,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的设计者,如今她已经从中央美院调到冬奥组委,担任文化活动部高级专家。
3月,修改专家组建议更加突出动物特征,进一步体现中国文化特色,并且提出了吉祥物设计方案应融入互联网、新技术、时尚文化等元素的建议,明确了卡通动物、拟人化、科技化、立体化的深化修改方向。
整个3月和4月,广美设计团队对吉祥物形象的概念表达、角色造型、动作比例、装饰纹样、五官细节、说明文案和设计元素进行反复修改。
经过无数次的探索,他们的修改重点终于逐渐明朗——被冰壳包裹的熊猫。
评委会主席蒋效愚解释说,选择动物作为吉祥物是冬奥会一个通行的做法,但选择在各种大型活动都担当过吉祥物的熊猫,相当于给自己出了一道难题。“选择熊猫确实有出人意料的感觉,但细想又在情理当中。”
“你设计的熊猫要与以往不同,而且还要与冬奥会相匹配。”蒋效愚说,“虽然是个难题,但只要我们有创新,就会有独特魅力。因为熊猫是我们的国宝,是世界上独一无二、中国本土的珍稀动物。国际上看到熊猫,就知道它代表中国,不用任何语言解释都会被认同。”
从设计内行角度来讲,做熊猫则是把双刃剑,因为用熊猫的太多了,如何做出一个易于传播、可爱的、非传统的熊猫?
为此,广美设计团队专门成立一个资料组,把能收集到的熊猫全部收集,每天都去比对分析,无论是在冬奥组委办公室,还是广美工作间,都贴满了各式各样的熊猫。